top of page

佛教的哲理

  • 作家相片: 牙 穆
    牙 穆
  • 2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1 分鐘

ree

佛教的哲理


圓滿境界的高尚聖人不因逝世的至親而悲泣,因為他已經除去了激情。

阿那律尊者(Venerable Anuruddha),一位阿羅漢(Arahant),並沒有因佛陀的逝世而悲泣。

然而,阿難陀尊者(Venerable Ananda)當時尚是一位須陀(Sotapanna),只證獲初果聖位,無法不表達他的深切悲哀。

這悲傷的比丘需要被提醒佛陀對如此狀況的見解:


“阿難陀,佛陀不是告訴過我們,凡是誕生的,凡是存在的及凡是緣起的,都會息滅,那是緣起法的性質一生與滅。

生了就滅。

當如此法完全終止了,那就是無上的安寧。”


這番話說明佛教哲理是建立在這基礎上。


生命是不定,

死亡是必定。

——達摩難陀長老著


善仁善終服務

20年殯葬經驗

明碼實價|絕不取巧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人的影響力將持續

人的影響力將持續 佛陀說: “人的肉體將化作塵土,但他的名字或影響力將持續。” 往生者的影響力有時候是很深遠的,遠比活著受到肉體的約束時還要強。 有時候,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受到己故人物的影響。 如此的思維在我們的成就上扮演重要的角色。...

 
 
疾病與死亡

疾病與死亡 疾病與死亡皆是生命的自然現象,必須要如此地瞭解與接受。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理論,心理壓力的緣由是因為我們拒絕面對和接受生命的真實所造成的。 這不當的壓力,除非獲得克服或抑制,其實將帶來沈痛的肉體疾病。 懷著對疾病的憂慮及絕望只會使它變得更嚴重。那些身心清淨的人們不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