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疾病與死亡

  • 作家相片: 牙 穆
    牙 穆
  • 2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疾病與死亡


疾病與死亡皆是生命的自然現象,必須要如此地瞭解與接受。

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理論,心理壓力的緣由是因為我們拒絕面對和接受生命的真實所造成的。

這不當的壓力,除非獲得克服或抑制,其實將帶來沈痛的肉體疾病。

懷著對疾病的憂慮及絕望只會使它變得更嚴重。那些身心清淨的人們不應該害怕死亡。

我們都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,因此沒有一個自我的死亡。

前世所造的惡業隨著我們轉世,使我們在來世還得承受惡業的果報。這種結果是可以消除的,只要我們時時刻刻的行善,過著高尚的道德生活。

這樣做,我們就能勇敢及實際的面對死亡,因為根據佛教的教義,我們不能期望‘救世主’免除我們所犯下惡行的後果。我們要緊記佛陀的勸導:


“以自己為島嶼和依怙,汝當自努力。”


佛教徒不應該因親人或家屬的離逝而悲痛及難過,事實的大輪亦不會停止轉動。

當一個人死時,他生前所種下的業將隨他轉世。

家屬與親友也只能陪伴其遺體到他的墳墓,無法更前進一步。只有他的善與惡業隨他而去。

家屬應以冷靜及明智忍受他的離去。


死亡是世間無可避免的過程。

這是宇宙的一件必定的事。

森林可以變作城市,城市可以變成沙丘。

山之所在處,湖泊亦可成形。

世事無常,死亡卻是必然的。

其他的一切都是瞬息的。


我們有祖先,他們也有祖先,然而,他們都在那裡呢?他們都逝世了。

別讓詭辯者假設這裡提及的是悲觀的論點。

這是所有實際主義里最實際的見解。

我們為何寧可採取不實際的態度,也不要正視實相呢?

死亡是否消耗一切呢?

它當然是的。

且不要忘記這一點。

死亡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提醒人們自己的命運;

儘管他的地位何其高尚,擁有的醫學科技何其先進,他的終點都是一樣的,若不是在棺木里,就是化作一撤塵土。

生與死的循序是不中斷的過程,直到我們達致完美。


生命是不定,

死亡是必定。

——達摩難陀長老著


善仁善終服務

20年殯葬經驗

明碼實價|絕不取巧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懼怕死亡

懼怕死亡 人並非被外在的事物煩擾,而是被內心對來世的意見和幻想煩擾。 例如,死亡本身並不可怕,懼怕只存在我們的心裡。 能有足夠勇氣去面對死亡並不常見。 對不能面對真相的意識而言,堅持痛苦的真諦似乎可怕和不能接受,但認識如何面對死亡確實有助於減低或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。...

 
 
生命是不定,死亡是必定

生命是不定,死亡是必定 這是一句眾所周知的佛教格言。 既然深知死亡是必定的,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自然現象,我們就不必害怕死亡。 然而,我們大家都本能地害怕死亡,因為我們不知如何想象它無可避免的特性。 我們執愛我們的生命和肉體,因此發展成為太多的渴望和執著。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